用市场机制补偿辅助服务,促进煤电机组定位调整,并部分解决煤电转型过程中的效益下滑和搁浅资产回收问题。
今冬的煤炭价格是如往年一样迎来疯涨,还是在宏观调控之下维持在一个合理区间?至少目前看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出台的各项措施都旨在确保煤炭供需的相对平衡。与邢雷的认知一样,国家发展改革委目前控制产能就是通过设定合理的门槛、准入制度及淘汰标准,去实现去产能的目标。
后期随着煤炭市场供应能力的提高,供需关系将向供需平衡甚至市场供大于求转换。值得注意的是,这增加的3亿吨产量是建立在完成1.5亿吨去产能任务的基础上。按照相关规定,晋陕蒙宁等四个地区30万吨/年以下,冀辽吉黑苏皖鲁豫甘青新等十一个地区15万吨/年以下,其他地区9万吨/年及以下的煤矿,纳入2017年或2018年去产能范围。中国煤炭工业协会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7月份,90家大型煤炭企业原煤产量完成14.1亿吨,同比增加0.91亿吨,上涨6.9%。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煤炭经济研究院煤炭上市公司研究中心主任邢雷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1.5亿吨去产能任务能够顺利完成,但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如果煤炭市场行情继续向好,就会有很多小煤矿或者违法违规煤矿难以控制的煤矿会复产,这就会增加煤炭产量。
今年前七月,煤炭产量的增加也基本符合这一趋势。甚至也不排除出现部分煤炭企业上报的煤炭产量与实际产量不符的情况。煤炭消费是刚性需求,其消费量相对价格的弹性很低。
以往习以为常的超能力生产虽然保障了供应,但也严重冲击了市场,扰乱了相关规划,同时给安全生产和环境承载带来了压力。再回到开篇的疑问,煤价涨了,行业真的脱困走向健康了吗?答案无疑是否定的,而且行业离着真正的脱困健康发展还有很大距离,价格的短时间复苏不足以弥补过去周期下行的欠账,更不足以使企业应对当前紧张的资金周转问题。正如下面两张图所示,反映了国内主要煤炭企业盈利和偿债能力的情况。在十二五初期,行业已呈现见顶之势的情况下,部分煤炭企业仍然热衷于扩张性投资,电力央企也纷纷扩张其煤炭资产,再加之地方推动的兼并重组,企业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也是当前高企的负债和紧张的现金流原因所在。
2016年全国煤炭产量34亿吨左右,降幅9%,却使得煤炭企业利润增速达到了200%以上,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事实证明,这种行为只会使价格越跌越深,全行业加速恶化。
煤价下行期,部分企业为了自身利益,价格越低越超产,以增加产量、优先开采低成本煤层来弥补价格下跌带来的负面效应,行业陷入了恶性循环。法治社会建设过程中,绝不容许再有超能力生产的现象存在,这是原则和底线,谁突破了底线,必将受到公众的谴责和法律的严惩。但更重要的是,即便价格持续复苏,企业基本面貌彻底改善,恢复到正常水平,也未必是行业真的走好了。当前,社会舆论高度关注,安监部门严格执法,全行业践行自律,企业对高煤价也普遍没有了超产的冲动,从你超我也超,变成了大家都不超,依法依规组织生产。
回顾过去教训深刻,面对未来仍需理性。企业可发挥煤矿用电多、负荷稳定、网架现成的优势,利用废弃工业场地、井田地面范围及其周边地区积极探索发展风电和光伏发电,既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也可以有效降低用电成本,若能结合自备火电厂,更可实现多能互补,结余电量优先上网销售,实现产业转型发展。应清醒的看到,煤炭行业是典型的周期性行业,有当前的周期性向好,就有今后的周期下行。二是企业以量补价绝不可行。
因此,请社会各界尤其是产业人士理性一些,煤炭行业的暴利时代已然成为历史,如果只看到账面利润大幅提升的表象,从而不知所以然,好了伤疤忘了疼,不免会再次跌落底谷前不久,随着第四批中央环保督察最后一组正式进驻西藏自治区,中央环保督察实现了对全国31个省(区、市)的全覆盖。
督察组将重点抽查煤矿、非煤矿山、建筑施工、粉尘作业等行业领域的企业和人员密集场所。福建省龙岩市黄坑煤矿一采煤工作面曾被查出瓦斯传感器数量不足问题,督导组复查时发现,虽然该工作面补装了传感器,但其他两个采煤工作面仍然只设置1台瓦斯传感器。
本次综合督查的重点内容包括落实大检查工作责任情况,严格安全监管执法情况,强化问题隐患整改情况,深入开展专项整治情况,严肃追责问责情况等。贵州省煤矿企业普遍未严格按照要求开展自查自改工作,部分企业隐患和问题较为突出。国家发改委近日也明确表示,要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有序释放优质产能,持续增加有效供应。以上列举的仅是查出问题的一部分企业。保守估计,证照齐全生产煤矿中,部分煤矿因为种种安全问题而停产将会影响大约3%左右的产能释放。国务院安委会将组织31个综合督查组,分赴31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对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部分重点企业的安全生产大检查进行综合督查。
国务院安委会要求,对检查企业中发现的问题隐患,督察组要当场提出处理意见,交由地方政府依法依规严肃查处。但另一方面,安全生产检查对煤炭产能又有明显抑制,将减少市场供应量利好煤价。
煤矿作为安全生产工作的重中之重,不出所料又是此次重点抽查的首个行业。但是也有业内人士认为,8月底、9月初周期商品将随着煤炭夏旺季过去,价格会进入拐点。
事实上,近期,山西、陕西、内蒙古三大煤炭主产地宣布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大量释放优质产能。国务院安委会近日发出通知,将于9月份在全国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综合督查,推动大检查扎实深入开展,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
有分析称,今年下半年中共十九大召开期间,各地都会将煤矿安全监管放在重要位置。此外,8月28日,我国最大的煤炭生产企业神华集团的上市公司中国神华高级副总裁王金力于中期业绩记者会现场表示,预期下半年煤价基本预测为每吨550元,保持平稳,因为今年煤炭供需平衡。如:山西省部分企业自查自改不深入,刚刚发生811边坡滑坡事故区域周边的露天煤矿山西昔阳安顺北坪煤业公司排土场未按规定分台阶作业,存在滑坡风险,而且管理上存在与事故煤矿同样的整合主体只挂名,不真管问题。例如今年国家大力监管的环保和安全问题。
从国务院安委办督导组8月份督导的一些省份的安全生产大检查情况来看,尤其是一些产煤省份煤矿存在这样那样的安全问题。一方面环保督察对用煤企业影响较大,限产停产后,煤炭需求将有所回落。
可见,在接下来的更严格的安全生产大检查综合督查之下,势必将有一定数量的违法违规煤矿遭到关停和整改。继环保督察之后,安全大检查督查紧跟其后。
生态问题、安全问题或将得到解决,但是经济、煤炭行业,具体说到煤炭价格会不会受到影响呢?会不会出现人们担心的煤价的大起大落?据《证券时报》报道,分析人士认为,当前市场受消息影响颇多,多空因素互现。由此可见,在当前煤价仍较为坚挺的情况下,有关部门综合施策,淘汰落后产能、释放优质产能,煤炭后市能够实现平稳运行,煤价也将会保持在合理区间。
对大检查组织不力、工作不落实的地区和单位,要及时向省级人民政府提出追责问责意见。据了解,这31个督查组将全面检查各地区落实大检查各项工作任务措施情况,并通过抽查企业检验政府工作成效。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露天矿区部分煤矿企业存在超层越界非法开采行为。虽说此举将利好化工、钢铁、煤炭等领域产能优质、成本管控能力较强、议价能力较高的龙头企业,但一时间煤炭等周期商品价格将继续上涨的声音不绝于耳。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部分企业大检查工作标准不高、针对性不强,隐患整治不彻底,神华新疆能源有限责任公司屯宝煤矿井下人员位置监测系统失效,应急广播系统没有建立,存在明显隐患。神华副董事长、执董兼总裁凌文也表示,下半年我国经济稳中向好,将会有利支撑煤炭等能源的需求稳定和增长。
数据显示,上半年已新增产能9000万吨左右,大部分的煤炭供给将在下半年逐步释放,即使考虑去产能因素,也可净增加有效产能约2亿~3亿吨但另一方面,安全生产检查对煤炭产能又有明显抑制,将减少市场供应量利好煤价。
继环保督察之后,安全大检查督查紧跟其后。前不久,随着第四批中央环保督察最后一组正式进驻西藏自治区,中央环保督察实现了对全国31个省(区、市)的全覆盖。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下愚不移网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